首页 / 诗词大全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初中文言文 议论 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

    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

    米粟:粮食。

    多:充足。

    委:放弃。

    而:连词表顺承。

    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

    固: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

    威:震慑,树立威望。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以:凭借。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参考资料:

    1、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关于诗人

    孟子及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