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片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看着远浮片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
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本本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
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注释
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心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片云”两句:这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片,与孤月同长夜”。
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
病欲苏:病都要好了。苏:康复。
存:留养。老马:诗人自比。典出《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的“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首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颔联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字面上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实际上是用它们暗喻诗人自己。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
颈联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运用借喻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而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这种变化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诗人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意在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另外,诗句中也自然流露了言外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表达了怨愤之情。
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诗人虽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尽管如此,却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集中地表现了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个归客q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汉q我这个归故乡的天涯游子q在茫茫天地之间q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读quot;江汉读quot;q长江、汉水之间.首联的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q有自嘲意.读quot;个归客读quot;是杜甫自谓q因为身在江汉q时刻个归故乡q但个归而不得q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读quot;乾坤读quot;q即天地.读quot;腐儒读quot;q迂腐的读书人q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个乡之心q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感吐露无遗.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天纬地的q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阶段q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其中的痛楚和无奈该有多深!
片云天共远q永夜月同孤.
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q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颔联为工对.读quot;天共远读quot;q承江汉客;读quot;月同孤读quot;q承一腐儒.诗人的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q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q慨叹自己飘泊无依.不过q在明月的皎洁和孤在中q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q他的心q仍然是光明的.读quot;永夜读quot;q长夜.
落日心犹壮q秋风病欲疏.
我虽已到暮年q就像日将落西山q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q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q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颈联为借对q读quot;落日读quot;比喻暮年q而非写实.读quot;秋风读quot;句是写实.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q形象地的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q读quot;疏读quot;q复苏.
古来存老马q不必取长途.
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q而不必取其体力q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q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q但智慧犹可用q还能有所作为.《韩非子·说林上》里讲q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q春往冬返q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q于是找到了归途.读quot;老马读quot;是诗人自比.
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北归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
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夔州,有人认为作于江陵,当以后者为是.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诗即作于此间.诗题作《江汉》,近乎无题,大概漂泊流徙中,已无心拟题.杜甫这时已五十六岁,长期飘零,历尽艰辛,北归无望,生计日困,至老仍如浮云行止无定,心中自然颇多感慨.尽管如此,诗人忠魂仍存,壮心犹在,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老多病而悲观消沉,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他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前两联写所处之穷,后两联写才犹可用.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论这首诗说:"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见其工.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共远’、‘同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右矣."确实,诗的中间两联,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故历来为所称道,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篇》就说,这两联"含阔大于沉深,高(适)、岑(参)瞠乎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