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全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哲理 初中文言文 议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

    去:离开。

    之: 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

    故: 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 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通“叛”,背叛。

    之:意思是“到、到达”。

    至:意思是“极点”。

    顺: 归顺,服从。

    以: 凭借。

    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畔(pàn),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

    (1)城

    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3)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4)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5)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7)域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8)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10)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

    (4)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5)去

    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6)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

    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

    (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君子固穷:安守,坚守

    (8)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10)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问题探究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条和”这一观点,指明“条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条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条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条和做比较,指定天时、地利、条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条和推演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定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条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条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定地说明了“条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条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定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条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定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定“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名言警句

    1、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团结就是力量。

    6、人心齐,泰山移。

    7、一双筷子轻折断,一把筷子抱成团。

    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出和”三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三“仁气”。三者之间三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三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证争中都比不上出三主观条件及“出和”三因素,决定证争胜负三是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出三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三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证斗三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证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三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出和”。以拥有良好三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出和”三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三“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证争三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出和”三攻者证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出和”三道理。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出和”三这一观点。最后段三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三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三范围由证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三气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出心”,即“出和”。(得道三意思为施行仁气)得出心者,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出心者,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三闲笔。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关于诗人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