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全 / 送霍子侔还都
  • 送霍子侔还都

    真人造区夏,民瘼傒以苏。

    戎衣振不格,力举覆地盂。

    桓桓神武威,自信人未孚。

    当年群啸聚,剑立犹称孤。

    天旋地机转,旷谷吹埙竽。

    瞳瞳东方日,扬光扶桑隅。

    文明烛无疆,煌煌中天衢。

    曾孙太平君,稽古追唐虞。

    求贤用吉士,隐沦来真儒。

    股肱协帝躬,腹心怀良图。

    庶事正絜矩,嘉言规典谟。

    欲将醍醐酪,沾濯疡垢肤。

    又虑天下事,学古太殊涂。

    众说折圣经,丹青久将渝。

    世称渊华者,春秋华实敷。

    考之笃诚谌,荧熠皆穿窬。

    况复口耳学,擿埴冥索途。

    终身不知道,死矣如蟪蛄。

    无心时雨化,蠲逖狂狷迂。

    法言立定论,章章如璠瑜。

    专经务笃实,使士知所趋。

    欲皆抱道义,如孔丘之徒。

    士各重良贵,岂若乘风凫。

    亦有倔强辈,索足行深涂。

    如经风过耳,不美七尺躯。

    斯人虽云存,众昧不容诛。

    振振文风声,得与帝载俱。

    先生住毗陵,才望振国都。

    时方尚雕虫,如紫色夺朱。

    独专性命学,已与众欲殊。

    穷年志专一,立节如仲舒。

    几年困礼闱,舆议久已需。

    锦衾烂絺帷,羁绊縻於菟。

    满衣京洛尘,马病仆亦痡。

    前年彤庭下,射策关雕弧。

    如何扛鼎力,不胜举匹雏。

    官卑府参军,知府安呜呼。

    青云有伯乐,俯识千里驹。

    锋断吹毛羽,气节凌辘轳。

    究之性天遗,溟海不可{左奭右斗}。

    遂言黼座前,此材诚楠楰。

    方今构大厦,不可同朽株。

    嘉言沃宸衷,顿首帝曰俞。

    汝其姑试之,育士师东吴。

    东州士气懦,劲草惟蓬蒌。

    循循教不倦,启发亲持扶。

    义方达远迩,来学皆奔驱。

    瑞凤止美竹,飞翔鸣高梧。

    贤哉师道尊,丘轲居鲁邾。

    巍巍数仞墙,深邃不可踰。

    宗庙百官富,不见空跿跔。

    三年就傅训,弦诵惟歌歈。

    或谓我自然,孰知如浦卢。

    济济榛楛茂,皇州忽云徂。

    士民惜其去,夹毂争挽軥。

    老叟遮道留,实篚携浆壶。

    谓言感恩惠,成我妻与孥。

    去矣不忍还,望尘犹懽呼。

    尝闻有美玉,不琢邻碔砆。

    美质逢利器,欲切惟锟鋘。

    子时才力薄,治邑民欢娱。

    季路在大国,止可治转输。

    古有孟公绰,知宏才有余。

    优于赵魏老,不可为大夫。

    皇皇鲁圣人,道困将乘桴。

    才单敢兼人,道蹇罹罿罦。

    先生天与才,贯溟包五湖。

    昔否今已亨,天扉有携揄。

    行行近清秘,召见延英庐。

    一言悟明主,钦哉帝云吁。

    朕方在颍邸,乡誉时已怃。

    何其数年间,下国犹劬劬。

    朕意在教育,如芑生新畲。

    往惟教东邦,朝野多美誉。

    往矣勤勿怠,洁白相连茹。

    或然何其嘉,宿愤得以摅。

    上苟膺宠光,不日升朝裾。

    待诏金銮殿,著书文石渠。

    不见颍阴叟,拖绅腰金鱼。

    河湟少年将,五载登台枢。

李廌其他诗词

    早讶年年狂士来,每来亭上独徘徊。

    山应又喜添知己,去後山容似死灰。

    筑岩胥靡继甘盘,此道寥寥不复存。

    古庙秋风尘黯黯,故陵烟树月昏昏。

    君臣难遇真千载,岸谷谁知旧九原。

    魏尚端能似颇牧,独无新梦到天阍。

    徵君邈已远,旧隐锁云扃。

    欲知敬遗德,岩以姓为名。

    永言配此山,千岁为德星。

    虽无猿鹤在,空余泉石清。

    想昔居此地,笑傲轻冠缨。

    入居伯夷室,出效子真耕。

    种德如古人,养育达周京。

    惟能抱永正,是岂其用卿。

    城阴犹有松间雪。松间暗淡城头月。月下几枝梅。为谁今夜开。

    尊前簪素发。自拥繁枝折。疑是在瑶台。宝灯携手来。

    寒香本已清,真色初既好。

    谁私化工力,增缀愈妍巧。

    繁葩贮春意,幽姿照青昊。

    独无和羹实,终尘愧其表。

    从横事捭阖,揣摩相抵巇。

    兹为富贵术,咄嗟乃自知。

    相形直误人,俾无百年期。

    遂汝齿肥心,庙食饱牲牺。

    关于诗人
    李廌

    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