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楼钥 / 楼钥所有的诗词

    鸰原鸿雁行,此理悬诸天。万事可变灭,天性难推迁。

    显庵幼出家,洁饥同玄蝉。一钵寄西东,悠悠经几年。

    外慕等浮云,百念灰无烟。难兄忽相逢,触动欢喜缘。

    光阴信可惜,征袂何翩翩。叱胥掩簿领,来同妙峰禅。

    剌剌道家世,客泪如迸泉。玉堂与黄閤,衣钵亲相传。

    游宦非为贫,不敢替所先。老师虽宴坐,至情岂唐捐。

    此会非偶尔,绝倒秋风前。手持诗卷来,谓予得无言。

    晓以天性语,人生要有原。嗟哉伪日薄,萁豆本同根。

    一旦成仇敌,釜中急相煎。宁知有佳人,芳草梦阿连。

    相见无几时,瞥如鱼跃渊。固知出世法,惜别讵不然。

    又当作大观,勿为爱网牵。千山元不隔,毋庸对床眠。

    楚楚芳荪诗样清,翠苗低护小峥嵘。

    一泓功借幽根润,六月能令凉意生。

    雁荡浑如梦边事,龙湫顿觉眼中明。

    閒窗坐对思无限,何日随君绕涧行。

    润屋惟纯俭,居然法度循。

    松楸先垄下,风月旧湖滨。

    子妇皆知孝,孙曾亦可人。

    浦江如可赎,真欲百其身。

    桃源初传武陵谿,靖节作记人不疑。

    其先深避嬴政虐,嘉遯与世真相违。

    尚不知汉况晋魏,子孙绵远无终期。

    正如三韩有秦语,传为神仙愈难知。

    桃林洞府渔人窥,别有天地均四时。

    意必智者塞其蹊,不然将为世所羁。

    后人想像作图画,但见耋稚咸嬉嬉。

    人家随处成井市,畎亩颇亦分塍畦。

    井鬼下照坤之维,方士异人多崛奇。

    筠笼二版坚如铁,能刻景物穷纤微。

    净室给以酒盈斗,一昔图成了无亏。

    同寮欲求第二本,版忽震裂人已非。

    夷坚志怪言历历,何意今乃亲见之。

    未知桃源有此否,此事茫昧不可稽。

    初疑长房缩地脉,又似照影归摩尼。

    巨丽写成阿房赋,牵连貌出连昌辞。

    采女细数七十二,人言霓裳舞羽衣。

    楼阁玲珑在缥缈,其间恐有太真妃。

    刻画工巧世固鲜,磨公岁月或可为。

    彩鸾唐韵已甚捷,未见神速能如斯。

    尚有渔舟傍阶墀,咫尺安知前路迷。

    天圣已踰三甲子,何人宝藏至今兹。

    南丰丈人惠墨本,老眼增明失昏眵。

    固知凡踪不可到,一梦游仙犹庶几。

    秘之十袭何以报?赠子相好无衰时。

    豪夺锦标天下闻,慨然有志整乾坤。

    谏坡论事言皆合,帝幄谈经道益尊。

    千古高文在鳌禁,一时名士上龙门。

    经纶未究身先死,痛惜谁能作九原。

    一蹴登从班,人胡谓公迟。

    建牙帅七闽,人胡为公疑,

    公今第一流,志操古与期。

    两州有遗爱,江西憺霜威。

    重来长道山,批敕兼琐闱。

    一片忧国心,辗转中夜思。

    正色抗危言,传诵满绅緌。

    造膝有启沃,削藁知者谁。

    此心与天通,此意上所知。

    所以名愈尊,万口同一词。

    进用恐不速,小却成叹咨。

    天语自昭然,更欲试望之。

    况彼三山重,谋帅皆衮衣。

    兹行岂细事,报政不待朞。

    登门恨最晚,臭味忘贱微。

    自慙空惜别,不解留孔戣。

    十连终敛惠,居中乃其宜。

    试问行道人,但知望公归。

    东阳何事到东州,百语曾无一语酬。

    深羡松筠无改叶,自言蒲柳已先秋。

    千金既觉成虚掷,双璧还惊又暗投。

    别后未知何日见,但将吾道付沧洲。

    剸剧推才刃,临机妙斲轮。

    传家得清白,满腹是精神。

    未上金闺籍,空留花县春。

    善人阳报在,兰玉正诜诜。

    回首情亲处,相过濑水阳。

    十年能几见,一疾痛云亡。

    县郭山空秀,家园橘自霜。

    主人今已矣,鸥鹭亦凄凉。

    少年文价重神京,游宦还闻政有声。

    南省但推韩吏部,北方犹问赵先生。

    人传殿上三千牍,上喜胸中十万兵。

    暂辍望郎分帅阃,淮南草木更知名。

    关于诗人
    楼钥

    楼钥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