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吴澄 / 吴澄所有的诗词

    一天秋意满,淡泊散微叆。羁栖滞公馆,朓朒忽已再。

    佳辰遘九日,节物两冥昧。东篱黄花吐,应笑我安在。

    天网罩群髦,驱使及我辈。白袍蚁蜂聚,黑字蛇蚓态。

    居然三千牍,负以几牛背。妍媸属镜鉴,舛驳混铅黛。

    披条索其华,掇撷纷琐碎。临文费三思,抚几时一嘅。

    皇心天广远,鸿泽海汪濊。猗欤际休明,光垢勇砺淬。

    谁能日锄耨,沃衍有荒秽。继今获小成,力学期大耐。

    异时国君臣,彪炳丽昭代。此中断金侣,清气浮沆瀣。

    缱绻胶漆情,颉颃璚瑶佩。忽谓岁华徂,共希贤哲配。

    道崇极所跻,厚德重弥载。临别无媚言,努力各自爱。

    路绝人踪失关隘,槎枒老树森矛介。两间寥廓净无尘,谁剪天花遍飞洒。

    风絮当头零乱舞,兹游浪□平生快。蹇驽瘦骨真耐寒,踏破鸿蒙新色界。

    应不是奇谟李常侍,夜发文城薄淮蔡。又不是直谏韩侍郎,远谪潮阳出秦塞。

    面梨冻帖髭缀银,何事催君早行迈。君不见古昔闭门僵卧人,高似灞桥驴背偿诗债。

    春夏华荣变衰歇,颓飙刮肌山露骨。骚人望秋悲泬寥,忽见小春梅蕊发。

    顿然喜气排寒冬,不管天令严鈇钺。古来蹈道如蹈水,与汩与齐偕出没。

    坐中白昼对羲皇,门外黄埃自城阙。只怜郭璞注虫鱼,或误蔡谟啖蜞?。

    争似冥冥云翼远,静看滑滑霜蹄蹶。公桑十亩迩洙泗,我菊一区连楚越。

    悬知真乐在曲肱,到处扁舟堪散发。我能振袂从公游,分我南溪半风月。

    狂风吹人浑欲倒,瑟瑟寒声动秋草。扪萝径上矶头山,万顷江湖波浩渺。

    怒鳞云鬣奔腾来,眩目快心千样好。向曾观海难为观,回首匡庐青未了。

    玄云作帽深蒙头,五老藏昂元不老。何时月夜水镜净,漭荡澄虚纳苍昊。

    著我峰尖伴老人,坐看海东红日杲。

    廛西水北有佳处,五月六月泠泠风。移将上界清净下,岂与尘世热恼同。

    若人睡厌黄琉璃,晓梦惊走红守宫。起来忽忽动逸兴,倒指畴昔闲过从。

    相邀采真无何境,嗒然熟视谁长雄。谈边了悟蝉蜕壳,区中局促鸟在笼。

    杯行笑语各忘倦,西景徐射宝藏东。归来剩带烟霞馥,一眉初月浮高空。

    新诗追纪昨游胜,泉思涌出清无穷。善观惭我非季子,世业早已荒寿梦。

    况加白雪不易和,欲待他日不匆匆。坐间政尔挥白羽,门外又报来青童。

    和篇两地一时至,灿灿星斗罗璇穹。旋温镬汤抽茧绪,陡觉平陆生奇峰。

    拟代移文谢幕府,且卷片玉还冰翁。

    玉霄山人通身酒,淋漓醉墨龙蛇走。偶然山边行一匝,揽取云烟十之九。

    如何止分山半截,不谓此山可全有。归来小立象山巅,俯视群山俱培塿。

    阴山铁骑千千匹,雨鬣霜蹄神鬼出。风驰云合暗中州,蹂尽东宾西饯日。

    岂皆騕袅与蜚黄,拓土开基功第一。忽于纸上见八骏,穆满所乘最超逸。

    如今已死骨亦朽,漫向毫端趁毛质。当时造御天上艺,仅到瑶池王母室。

    暮雪霏霏《黄竹》歌,日行三万竟如何?逢时莫问才高下,只与论功孰少多。

    高堂出郭二舍近,午憩东阳安乐镇。双堤对峙似城墙,中坳一道如壕圳。

    驱车下坂抵坳行,低平尽处还复登。半坳一门字斗大,滨盐沧盐两分界。

    不知此是古黄河,且行且顾心疑怪。前询父老为予言,河北山东此处分。

    滨隶河南沧隶北,河流已改界仍存。古河来自白马渡,东过开州城下去。

    遂入沧河越鲁河,入海当年犹此处。自从六七十年来,南趋梁汴会于淮。

    河患古来兖州极,今日兖州河道塞。忆昔初通禹贡时,道元渔仲遍参稽。

    万语千言俱纸上,亲见亲闻今指掌。振古黄河北道流,渐渐南移天地秋。

    今径与淮同入海,北行无用济河舟。世事古今大奇变,岂但蓬莱更清浅。

    他年欲续《山海经》,聊述此诗纪闻见。

    谁是旧时姚魏家,喜从官舍得奇葩。风前月下妖娆态,天上人间富贵花。

    化魄他年锁子骨,点唇何处箭头砂?后庭玉树闻歌曲,羞杀陈宫说丽华。

    正群芳开遍,花簇簇,蕊稠稠。看艳杏夭桃,蒸霞作糁,辊绣成球。

    天然素肌仙质,对秾妆艳饰似含羞。痴绝京华倦客,贪眷忘却南州。

    传闻天上玉为楼。此事付悠悠。且白昼风前,黄昏月下,烂熳同游。

    神疑藐姑冰雪,又何须、一醉解千愁。自有壶中胜赏,酿来玉液新篘。

    关于诗人
    吴澄

    吴澄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凤岗咸口(今属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 [1-2] 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 曾著《列子解》,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