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沈约 / 沈约所有的诗词

    处和无近累。

    天然有胜质。

    萧瑟负高情。

    耿介怀秋实。

    义贵良为重。

    兰摧非所恤。

    一罢平生言。

    宁知携手日。

    处和无近累,天然有胜质。萧瑟负高情,耿介怀秋实。

    义贵良为重,兰摧非所恤。一罢平生言,宁知携手日。

    杨柳垂地燕差池。缄情忍思落容仪。弦伤曲怨心自知。

    心自知。人不见。动罗裙。拂珠殿。

    阳台氤氲多异色。巫山高高上无极。云来云去常不息。

    常不息。梦来游。极万世。度千秋。

    闻夜鹤。

    夜鹤叫南池。

    对此孤明月。

    临风振羽仪。

    伊吾人之菲薄。

    无赋命之天爵。

    抱局促之短怀。

    随冬春而哀乐。

    懿海上之惊凫。

    伤云间之离鹤。

    离鹤昔未离。

    迥发天北垂。

    忽值疾风起。

    暂下昆明池。

    复畏冬冰合。

    水宿非所宜。

    欲留不可住。

    欲去飞已疲。

    势逐疾风举。

    求温向衡楚。

    复值南飞鸿。

    参差共成侣。

    海上多云雾。

    苍茫失洲屿。

    自此别故羣。

    独向潇湘渚。

    故羣不离散。

    相依江海畔。

    夜止羽相切。

    昼飞影相乱。

    刷羽共浮沉。

    湛澹泛清浔。

    既不经离别。

    安知慕侣心。

    九冬负霜雪。

    六翮飞不任。

    且养凌云翅。

    俯仰弄清音。

    所望浮丘子。

    旦夕来相寻。

    木纪谢,火运昌。炳南陆,耀炎光。民去癸,鼎归梁。鲛鱼出,庆云翔。

    韊五帝,轶三王。德无外,化溥将。仁荡荡,义汤汤。浸金石,达昊苍。

    横四海,被八荒。舞干戚,垂衣裳。对天眷,坐岩廊。胤有锡,祚无疆。

    风教远,礼容盛。感人神,宣舞咏。降繁祉,延嘉庆。

    山阴柳家女。

    莫言出田墅。

    丰容好姿颜。

    便僻工言语。

    腰肢既软弱。

    衣服亦华楚。

    红轮映早寒。

    画扇迎初暑。

    锦履并花纹。

    绣带同心苣。

    罗繻金薄厕。

    云鬓花钗举。

    我情已郁纡。

    何用表崎岖。

    托意眉间黛。

    申心口上朱。

    莫争三春价。

    坐丧千金躯。

    盈尺青铜镜。

    径寸合浦珠。

    无因达往意。

    欲寄双飞凫。

    裾开见玉趾。

    衫薄映凝肤。

    羞言赵飞燕。

    笑杀秦罗敷。

    白顾虽悴薄。

    冠盖耀城隅。

    高门列驺驾。

    广路从骊驹。

    何惭鹿卢剑。

    讵减府中趋。

    还家问乡里。

    讵堪持作夫。

    丹草秀朱翘。

    重台架危岊。

    木兰露易饮。

    射干枝可结。

    阳隰采辛夷。

    寒山望积雪。

    玉泉亟周流。

    云华乍明灭。

    合欢叶暮卷。

    爵林声夜切。

    垂景迫连桑。

    思仙慕云埒。

    荆实剖丹瓶。

    龙刍汗奔血。

    别握乃夜光。

    盈车非玉屑。

    细柳空葳蕤。

    水萍终委绝。

    黄符若可挹。

    长生永昭晳。

    晨策终南首。

    顾望咸阳川。

    戚里遡层阙。

    甲馆负崇轩。

    复涂希紫阁。

    重台拟望仙。

    巴姬幽兰奏。

    郑女阳春弦。

    共矜红颜日。

    俱忘白发年。

    寂寥茂陵宅。

    照曜未央蝉。

    无以五鼎盛。

    顾嗤三经玄。

    分空临澥雾。

    披远望沧流。

    八桂暧如画。

    三桑眇若浮。

    烟极希丹水。

    月远望青丘。

    关于诗人
    沈约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