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乾隆 / 乾隆所有的诗词

    君子有所思,所思切衷独。

    羲经居玩辞,曰无往不复。

    呜呼斯义兮,保泰责谁属

    风吹秋草子,寄生枯树中。

    枯树无枝叶,托荫交茏葱。

    草树非同根,尚自相依倚。

    友朋怀二心,害不视乎此

    昨来驿路多风尘,轻车下帷数百里。

    今朝风日和且妍,策马郊原聊纵视。

    谁知柳色尔许佳,窣地柔丝垂飒纚。

    岂伊神解识花朝(是日花朝),讵果韶光隔一水。

    远笼村落烟雨中,近拂鞍鞯画图里。

    绾结春情擅独能,品题芳物从兹始

    行围驻水乡,水风送寒浅。

    春服未可更,轻裘始称善。

    登陆才两日,顿觉迎人暖。

    风光融绿郊,日色暄黄伞。

    阳和普敷芳,庸讵因地转。

    冯夷欲矜奇,未免一筹展。

    对时有会心,得句正凭辇。

    为政择洪纤,丙吉乃问喘

    青齐麦为秋,民食兹攸系。

    南郡处下游,众水所归地。

    惟恃夏收稔,粗具终岁计。

    去岁秋复潦,抛荒耕未备。

    春巡悉民艰,切切愁弗置。

    蠲租早施恩,加赈岂稽惠。

    回銮重经过,田功觇次第。

    来牟扑陇青,怀新畅生意。

    民心赖以定,吾意亦因慰

    两浙去年灾实甚,截漕通贾开仓廪。

    补偏救一乃漏十,奚如穑事逢秋稔。

    今春二麦幸倍常,五月更沾梅雨黄。

    踌躇雕弊岂易复,每怀南顾心旁徨。

    苏松夏杪愁旱暍,戽水几叹人力竭。

    昨岁有收尚可支,灾后难支忆于越。

    无何大吏封章驰,秋初望雨雨应时。

    高田一律转葱翠,伫待铚艾如京坻。

    额手稍为吾民慰,丁宁休养培元气。

    漕糈况足补仓虚(今夏命截留浙漕四十万石以实常平),采籴漫频致踊贵

    奥区五老峰之阳,仲季偕隐潜德光。

    厥有白鹿性驯良,膻芗名胜爰始唐。

    后来朱子守南康,葺治书院开讲堂。

    五教四事规制详,溪名贯道水洋洋。

    上溯洙泗其源长,兴贤淑世予心藏

    恩县唐贝州,高唐亦博郡。

    我读淮西碑,遥想建藩镇。

    稂莠滋不除,恬嬉谁过问。

    宪宗大振作,群臣始慑震。

    致魏博贝襄,从志皆恭顺。

    曰武不可究,少息辑威忿。

    元济犯东都,万口如一论。

    因抚而有之,无事休生衅。

    帝曰有臣同,命师分道进。

    度愬各努力,获丑兼执讯。

    用是淮蔡平,鸿文勒碑峻。

    譬臧获背主,操戈户庭近。

    缚之不为功,纵之徒致吝。

    益因知政颓,安得谓武奋

    南巡获陟厘,两幅珍琼玖。

    锦囊藏其一,说项创吾口。

    西清有典司,检点所弆守。

    五番裒时对,谓是束置久。

    谁知为海苔,徒观粗且厚。

    恐不宜墨卿,未敢供几右。

    新获与兹同,呈览听去取。

    抚掌冁然笑,天府何不有。

    或又当面失,奚藉不胫走。

    抑且瞿然惧,将毋人似否

    双忠昔集事,双烈能忘身(二事皆见前集)。

    兹作双义诗,其故得细陈。

    曰纳木扎尔,曾赞北路军。

    奋勇剪逆贼,封伯酬其勋⑴。

    副都统三泰,英气颇超人。

    均御前侍卫,素悉厥忠纯。

    兆惠富德辈,从戎久效勤。

    欲代俾将母⑵,二臣被选抡。

    去岁黑水役(事见前),固守遣索伦。

    致信爱隆阿,权退催后援。

    可支百日间,速进莫逡巡⑶。

    将军及参赞,轻进徒俱焚。

    当待师并来,何虑狂狙狺⑷。

    尔时二臣者,驰驿往军门。

    过爱隆阿营,却近黑水滨。

    所遣人未遇,炮声前忽闻。

    知贼与我战,闻战耻退奔。

    徒携百馀骑,赴义命同捐(叶)。

    凶信驿递来,痛泪伤心魂。

    使早知拒守,退俟熊罴群。

    同进可树功,何致均沉沦。

    即先至一日,合兆惠军屯。

    亦可旋今岁,奚烦以身殉(叶)。

    不前复不后,此实若有神。

    富德自和阗,重至黑水津。

    叶尔奇木降,诸事粗处分。

    痛念我将士,沙场化为磷。

    黄头虽不备,掩髂权为坟。

    猿鹤昔属幻,邱陇今可循。

    因以此事奏,西望挥泪频。

    丰碑旌墓门,千秋西海垠。

    捐躯固臣节,在尔非所论。

    在予则何忍,此恨终当伸。

    夷考六人迹,事异心同均。

    与国休戚共,宁止曰荩臣。

    史笔多讹传,永言传其真

    关于诗人
    乾隆

    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  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 [175]  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  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