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毕仲游 / 毕仲游所有的诗词

    好去嵩阳客,清河稳放船。东州新学校,南郭富林泉。

    悟道先生敏,为文子弟传。乌皮常隐几,黄绢动成篇。

    太尉风流在,裴休理性玄。老松生干直,大海得珠圆。

    肆笔君房好,论才贾傅传。尚书行给札,博士久虚员。

    献策诸公喜,谈经众手编。长鲸鳞鬣就,仪凤羽毛鲜。

    小子甘环堵,穷途懒著鞭。家贫门外辙,酒价杖头钱。

    官冷虽知命,身閒学问禅。功名看异日,交契懒同年。

    明月行梁苑,凉风度颍川。叫阍宜上疏,负郭莫归田。

    散饮杯投地,更阑斗挂天。离怀吟不足,弹断古琴弦。

    留连夜色城中月,造作秋声雨后桐。残烛有花非目眩,宿酲无病似头风。

    未从丹灶游方外,且对黄粱说梦中。三十万家天欲晓,非烟非雾气葱葱。

    十月清宵永,空斋已怯寒。霜篱飞叶密,风案拂沙乾。

    晏叔狐裘稳,公孙布被完。檐澌方缀瓦,井冻渐封干。

    饱食留鹰距,虚惊落雁翰。谁来沽酒饮,自笑典衣难。

    想望存心曲,嘻吟恣笔端。河冰思泽国,路雪寄长安。

    邑邑炉灰冷,荧荧烛烬阑。门前生计在,苇席称车单。

    春风雪中来,吹我堂上茵。斑衣次命服,左右如卿云。

    芳樽洗复酌,再拜属吾亲。亲年如大家,四子十二孙。

    子孙亦何事,忠孝而能文。请看今世愿,不必辞贱贫。

    三牲苦易得,轩冕祇荣身。愿以五百岁,献母为一春。

    真珠花小帖腮垂,不分苏州说杜韦。汉殿香新初著体,楚宫腰怯未胜衣。

    风林巢稳莺雏嫩,水阁梁高燕子飞。欲作清诗答清唱,恨无清思敌玄晖。

    作官在閒地,而我不得閒。有怀南阳书,三载愿未还。

    驾言觐中郎,踊跃心桓桓。软言慰孤寂,芳樽洁晨餐。

    词妙编简动,理惬心意安。期为高人知,匪效男女欢。

    珍怪渐倾写,宝墨来三韩。内愧无衣裾,腼面依门阑。

    元匪白眉者,谬作青眼看。古书罗异代,千百犹未殚。

    如何二王迹,到今纸墨完。若获摩尼珠,寘在承露盘。

    开缄龙蛇踊,偃蹇风涛宽。熟视已收卷,爱惜还重观。

    笔意不可尽,始知学书难。永惭出纳卑,敢近华省观。

    珍重难再觌,出门犹据鞍。

    昔我来颍州,系马西湖滨。颍州绝褊小,所爱民心淳。

    中间入南国,八载寄寿春。去颍无十舍,土风已顽群。

    从兹重所处,不敢择要津。迁徙虽未固,常愿为颍民。

    今者伯氏来,得官邑相邻。民愚少斗讼,所讯由饥贫。

    吏戆不识字,况复能舞文。惟有租与贷,未免劳躬亲。

    而我无官事,独得颐精神。日高偃空房,睡足方欠伸。

    日暮近灯烛,诵书忘冠巾。懒来起复坐,自在如閒云。

    忆昨游京师,交友千百群。贤否未可辨,正直惟仲纯。

    仲纯年始壮,气概雄三军。文章不待学,下笔如千钧。

    饮酒或一醉,万物如埃尘。近过颍州见,颜色弥清醇。

    兄弟亦相遇,磊落皆奇人。邀我上书堂,为我拂素茵。

    呼奴正大案,食饮罗甘辛。论议不惜口,彼此从天真。

    夜川月色黑,笑语犹相闻。丈夫各有志,大者思经纶。

    其志苟未得,不如安其身。何时买锄犁,耕凿颍水垠。

    颍鲤如可钓,持竿就漪沦。相逢俟头白,不复思淮濒。

    不能送君行,强题送君诗。诗中有鄙语,不是离别辞。

    君长不五尺,气若千丈蜺。谈经掩众口,论道惊群儿。

    况君擅才华,文若老吏为。刚肠乏软语,面折不我随。

    人尝论君材,照坐珊瑚枝。畴能论君心,清静如摩尼。

    奈何三十六,未免州县卑。君装赴国门,仆瘦病马羸。

    太仓幸可籴,穷达慎所之。儒冠易感慨,华屋难伸眉。

    纷纷儿女曹,足令壮士悲。工部贪采药,汉老甘茹芝。

    不逢方外人,勿吐胸中奇。

    东风吹大河,北客思故乡。门前车且留,念此道路长。

    子服儒衣冠,其家有禁方。非徒学之精,而又心术良。

    闻声辨生死,易臂知阴阳。救瘵先闾里,懒上王公堂。

    子来视余疾,反侧方在床。头风应手愈,珍重不敢忘。

    遗我刀匕药,三年用康强。我家乏黄金,我才非庾郎。

    赠子不成礼,秃笔题药囊。

    倾囊倒箧皆珍怪,中有如刀两大钱。不是美新能制作,为怜今近一千年。

    关于诗人

    毕仲游

    毕仲游,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宋宰相毕士安曾孙。初以父荫补宗正寺太庙斋郎,熙宁三年与兄毕仲衍同举进士。后又任集贤校理,权太常博士等。其历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为官机敏干练、清廉独慎,颇有吏才。但因受党争牵连,仕途不坦,坎坷一生。与司马光、苏轼等多有交游,工于诗文,其文章精丽、雄伟博辩,议论时政切中时弊。著有《西台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