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欧阳修 / 欧阳修所有的诗词

    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

    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

    勉尽三四章,收泪辄忻懽。

    切切善恶戒,丁宁仁义言。

    如弭子谈论,疑子立我前。

    乃知长在世,谁谓已沉泉。

    昔也人事乖,相从常苦艰。

    今而每思子,开卷子在颜。

    我欲贵子文,刻以金玉联。

    金可烁而销,玉可碎非坚。

    不若书以纸,六经皆纸传。

    但当书百本,传百以为千。

    或落於四夷,或藏在深山。

    待彼谤焰熄,放此光芒悬。

    人生一世中,长短无百年。

    无穷在其後,万世在其先。

    得长多几何,得短未足怜。

    惟彼不可朽,名声文行然。

    谗诬不须辨,亦止百年间。

    百年後来者,憎爱不相缘。

    公议然後出,自然见媸妍。

    孔孟困一生,毁逐遭百端。

    後世苟不公,至今无圣贤。

    所以忠义士,恃此死不难。

    当子病方革,谤辞正腾喧。

    众人皆欲杀,圣主独保全。

    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

    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长叹。

    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

    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

    书於苍翠石,立彼崔嵬巅。

    询求子世家,恨子儿女顽。

    经岁不见报,有辞未能铨。

    忽开子遗文,使我心已宽。

    子道自能久,吾言岂须镌。

    欲过清明烟雨细。小槛临窗,点点残花坠。梁燕语多惊晓睡。银屏一半堆香被。

    新岁风光如旧岁。所恨征轮,渐渐程迢递。纵有远情难写寄。何妨解有相思泪。

    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

    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

    正经首唐虞,伪说起秦汉。

    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

    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

    初如两军交,乘胜方酣战。

    当其旗鼓催,不觉人马汗。

    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

    念昔始从师,力学希仕宦。

    岂敢取声名,惟期脱贫贱。

    忘食日已晡,燃薪夜侵旦。

    谓言得志後,便可焚笔砚。

    少偿辛苦时,惟事寝与饭。

    岁月不我留,一生今过半。

    中间尝忝窃,内外职文翰。

    官荣日清近,廪给亦丰羡。

    人情慎所习,酖毒比安宴。

    渐追时俗流,稍稍学营办。

    杯盘穷水陵,宾客罗俊彦。

    自从中年来,人事攻百箭。

    非惟职有忧,亦自老可叹。

    形骇苦衰病,心志亦退懦。

    前时可喜事,闭眼不欲见。

    惟寻旧读书,简编多朽断。

    古人重温故,官事幸有间。

    乃知读书勤,其乐固无限。

    少而干禄利,老用忘忧患。

    又知物贵久,至宝见百炼。

    纷华暂时好,俯仰浮云散。

    淡泊味愈长,始终殊不变。

    何时乞残骸,万一免罪谴。

    买书载舟归,筑室颍水岸。

    平生颇论述,铨次加点窜。

    庶几垂後世,不默死刍豢。

    信哉蠹书鱼,韩子语非讪。

    秋色满郊原,人行禾黍间。

    雉飞横断涧,烧响入空山。

    野水苍烟起,平林夕鸟还。

    嵩岚久不见,寒碧更孱颜。

    纷纷红蕊落泥沙,少年何用苦咨嗟。

    春风自是无情物,肯为汝惜无情花。

    今年花落明年好,但见花开人自老。

    人老不复少,花开还更新。

    使花如解语,应笑惜花人。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蟾精雪魄孕云荄,春入香腴一夜开。

    宿露枝头藏玉块,晴风庭面揭银杯。

    北关望南山,明岚杂紫烟。

    归云向嵩岭,残雨过伊川。

    树绕芳堤外,桥横落照前。

    依依半荒苑,行处独闻蝉。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僮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调苦歌非乐,岐多泪始零。

    羞弹长铗剑,终恋五侯鲭。

    陌草薰沙绿,江枫照岸青。

    南陔动归思,兰叶向春馨。

    关于诗人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