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苏轼 / 苏轼所有的诗词

    忆昔射策干先皇,珠帘翠幄分两厢。

    紫衣中使下传诏,跪捧冉冉闻天香。

    仰观眩晃目生晕,但见晓色开扶桑。

    迎阳晚出步就坐,绛纱玉斧光照廊。

    野人不识日月角,仿佛尚记重瞳光。

    三年归来真一梦,桥山松桧凄风霜。

    天容玉色谁敢画,老师古寺昼闭房。

    梦中神授心有得,觉来信手笔已忘。

    幅巾常服俨不动,孤臣入门涕自滂。

    元老侑坐须眉古,虎臣立侍冠剑长。

    平生惯写龙凤质,肯顾草间猿与獐。

    都人踏破铁门限,黄金白璧空堆床。

    尔来摹写亦到我,谓是先帝白发郎。

    不须览镜坐自了,明年乞身归故乡。

    季子应嗔不下机,弃家来伴碧云师。中秋冷坐无因醉,半月长斋未肯辞。

    掷简摇毫无忤色,投名入社有新诗。飞腾桂籍他年事,莫忘山中采药时。

    千金敝帚人谁买,半额蛾眉世所妍。

    顾我自为都矂眊,怜君欲斗小婵娟。

    青云岂易量他日,黄菊犹应似去年。

    醉里未知谁得丧,满江风月不论钱。

    醉翁门下士,杂遝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昔从南方来,与翁两联翩。翁今自憔悴,子去亦宜然。

    贾谊穷适楚,乐生老思燕。那因江鲙美,遽厌天庖膻。

    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安得万顷池,养此横海鳣。

    蓬瀛宫阙隔埃氛,帝乐天香似许闻。

    瓦弄寒蟾鸳卧月,楼生晴霭凤盘云。

    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

    大隐本来无境界,北山猿鹤谩移文。

    泽国梅雨余,衰年困蒸溽。

    高堂磨新塼,颇觉利腰足。

    松根百尺井,两绠飞净渌。

    流觞聚儿童,一笑为捧腹。

    清风信可御,刚气在岩麓。

    始知共此世,物外无三伏。

    长歌入云去,不待弦管逐。

    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涛沙少酝籍,高浪翻雪屋。

    俯仰拊四海,百世飞鸟速。

    远追钱氏余,近吊祖侯躅。

    吾生如寄耳,寸晷轻尺玉。

    谁似刘将军,逸韵谢边幅。

    千言一挥手,五车不再读。

    春岩彩鸡舞,月峡哀猿哭。

    朝先鶗鴂起,暮与寒螀续。

    我老废吟哦,赖君时击触。

    従今事远览,发轫此幽谷。

    清游得三昧,至乐谢五欲。

    莫作狂道士,气压刘师服。

    功利争先变法初,典型独守老成余。

    穷人未信诗能尔,倚市悬知绣不如。

    代北诸生渐狂简,床头杂说为爬梳。

    归来问雁吾何敢,疾世王符解著书。

    平沙何茫茫,仿佛见石蕝。

    纵横满江上,岁岁沙水啮。

    孔明死已久,谁复辨行列。

    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

    至人已心悟,后世徒妄说。

    自従汉道衰,蜂起尽奸杰。

    英雄不相下,祸难久连结。

    驱民市无烟,战野江流血。

    万人赌一掷,杀尽如沃雪。

    不为久远计,草草常无法。

    孔明最后起,意欲扫群孽。

    崎岖事节制,隐忍久不决。

    志大遂成迂,岁月去如瞥。

    六师纷未整,一旦英气折。

    惟余八阵图,千古壮夔峡。

    蓝乔近得道,常苦世褊迫。

    西游王屋山,不践长安陌。

    尔来宁复见,鸟道度太白。

    昔与吴远游,同藏一瓢窄。潮阳隔云海,

    岁晚倘见客。伐薪供养火,

    看作栖凤宅。

    田三昔同寮,向我每倾倒。

    当年或龃龉,反覆看愈好。

    寇三我部民,孝悌化邻保。

    有如袁伯业,苦学到衰老。

    石生吾邑子,劲立风中草。

    宦游甑生尘,菽水媚翁媪。

    我穷交旧绝,计拙集枯槁。

    三子尤见存,往复纷纻缟。

    迎我淮水北,送我睢阳道。

    愿存金石契,凛凛贯华皓。

    关于诗人
    苏轼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