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苏轼 / 苏轼所有的诗词

    我观文忠公,四子皆超越。

    仲也珠径寸,照夜光如月。

    好诗真脱兔,下笔先落鹘。

    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

    文章乃余事,学道探玄窟。

    死为长白主,名字书绛阙。

    (熙宁之末,仲纯父见仆于京城之东,曰:“吾梦道士持告身授吾曰:上帝命汝为长白山主,此何祥也?”明年,仲纯父没。)

    伤心清颍尾,已伴白鸥没。

    喜见三少年,俱有千里骨。

    千里不难到,莫遣历块蹶。

    临分出苦语,愿子书之笏。

    疾雷破屋雨翻河,一扫清风未觉多。应似画师吴道子,高堂巨壁写降魔。

    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

    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

    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

    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

    落落君怀抱,山川自屈蟠。

    经营初有适,挥洒不应难。

    江市人家少,烟村古木攒。

    知君有幽意,细细为寻看。

    咫尺殊非少,阴晴自不齐。

    径蟠趋后崦,水会赴前溪。

    自说非人意,曾经是马蹄。

    他年宦游处,应话剑山西。

    齐酿如渑涨绿波,公诗句句可弦歌。

    流觞曲水无多日,更作新诗继永和。

    魏王大瓠无人识,种成何翅实五石。

    不辞破作两大樽,只忧水浅江湖窄。

    我材濩落本无用,虚名惊世终何益。

    东方先生好自誉,伯夷子路并为一。

    杜陵布衣老且愚,信口自比契与稷。

    暮年欲学柳下惠,嗜好酸咸不相入。

    金山也是不羁人,早岁闻名晚相得。

    我醉而嬉欲仙去,傍人笑倒山谓实。

    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

    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

    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辘辘使君车。扶头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排翠羽,小槽春酒滴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

    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

    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

    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

    云如死灰实不枯,逢场作戏三昧俱。

    化身为医忘其躯,草书非学聊自娱。

    落笔已唤周越奴,苍鼠奋髯饮松腴。

    剡藤玉版开雪肤,游龙天飞万人呼,莫作羞涩羊氏姝。

    (六观,取《金刚经》梦、幻等六物也。

    老人,僧了性,精于医而善草书,下笔有远韵,而人莫知贵,故作此诗。)

    东坡先生未归时,自种来禽与青李。

    五年不踏江头路,梦逐东风泛蘋芷。

    江梅山杏为谁容,独笑依依临野水。

    此间风物君未识,花浪翻天雪相激。

    明年我复在江湖,知君对花三叹息。

    无为子尝奉使登太山绝顶,鸡一鸣,见日出。

    又尝以事过华山,重九日饮酒莲花峰上。

    今乃奉诏与高丽僧统游钱塘。

    皆以王事,而従方外之乐,善哉未曾有也,作是诗以送之。

    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

    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

    太华峰头作重九,天风吹滟黄花酒。

    浩歌驰下腰带鞓,醉舞崩崖一挥手。

    神游八极万缘虚,下视蚊雷隐污渠。

    大千一息八十返,笑厉东海骑鲸鱼。

    三韩王子西求法,凿齿弥天两勍敌。

    过江风急浪如山,寄语舟人好看客。

    人皆种榆柳,坐待十亩阴。

    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

    君看闾里间,盛衰日骎骎。

    种木不种德,聚散如飞禽。

    老时吾不识,用意一何深。

    知人得数士,重义忘千金。

    西园手所开,珍木来千岑。

    养此霜雪根,迟彼鸾凤吟。

    池塘得流水,龟鱼自浮沉。

    幽桂日夜长,白花乱青衿。

    岂独蕃草木,子孙已成林。

    拱把不知数,会当出千寻。

    樊侯种梓漆,寿张富华簪。

    我作西园诗,以为里人箴。

    关于诗人
    苏轼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