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乾隆 / 乾隆所有的诗词

    四山夜色已苍然,高士观书未肯眠。

    讵是天人勤董策,或疑花木补嵇编

    山庄荷信每年迟,季夏犹然久待之。

    明晓定将亲侍赏,一宵花绽满琳池

    忆昔趋庭日,重经避暑园。

    壁题馀手泽,孺慕想亲恩。

    阅岁阶梧古,丁年书室存。

    尘生煮茗具,菌茁玩花轩。

    巡狩今方始,杯棬此重扪。

    无从窥领腻,莫可展冬温。

    永念劬劳至,空惊日月奔。

    徘徊瞻碧落,神怆向谁言

    竹化分真幻,铜函阅古今。

    清谈常在手,乐志每如心。

    击处珊瑚碎,挂来萝薜深。

    握君曾得号,禅德亦留吟。

    贞素标琼质,指挥延藻襟。

    休徵愿时若,讵为宝球琳

    周甲遵涂又向东,吉林佳气郁葱葱。

    故乡遗俗今犹在,创业开基古鲜同。

    走马率西时相宅,如龙逴海每劳躬。

    皇威远鬯先攘外,圣泽深孚早建中。

    名正底须惭德抱⑴,气雄真使敌群空。

    既申频价鱼书议(既得沈阳遂屡遣使议和),垂得还旋玉辔珑⑵。

    帷幄运筹宣众力,风云缔构赞天功。

    王师本是征无战,胜国徒称守且攻。

    爰藉驱除膺大宝⑶,遂迁都邑设酆宫。

    上陵近纪诹秋吉,狩漠观风乐岁丰。

    累洽重熙蒙祖德,月将日就愓予衷。

    留京莅止当年宛,父老瞻依喜气融。

    沧海车书虔辐辏(朝鲜遣陪臣称贺),九关闾阖洞开通。

    推恩行庆遵常制,何必酺筵醉颊红

    祈年时望雨,雨足复愿晴。

    愿望迭相代,一心百虑并。

    屈指岁月间,几日得畅情。

    侧闻天地大,人犹有憾生。

    谁能学蒙庄,逍遥物外征

    韩文躐秦汉,韩诗如其文。

    诗文岂空言,尚论知其人。

    虚堂五月凉,金鸭吐微芬。

    昼寝圣所戒,把卷澄心神。

    气盛无不宜,下笔皆天真。

    李杜应敛手,郊岛焉足伦。

    天籁自然声,遑数松与筠。

    我欲去安排,庶几泛其津

    曾闻火里有金莲,岂必汤中无芙蕖。

    卓然不受玉井诏,独开生面薰风初。

    是时别浦才田田,早有霞瓣临波舒。

    却如九品开极乐,天龙着意为吹嘘。

    君不见岱岳顶上松,劲节傲寒称大夫。

    傲寒傲热纵不同,要皆矫矫自立徒。

    以此论是荷,岂非君子乎。

    水华亭亭倘借问,何闻而毁何见誉

    井干与丽谯,华矣干云霄。

    胜名空籍籍,追赏久寥寥。

    此地尚存台,高楼想驭飙。

    近连解犊馆,远瞩飞虹桥。

    问俗思艰深,考古兴怀遥。

    所愿敦诗书,庶可化浮嚣。

    长吟云卿诗,穆如以为谣

    莽苍暮色来,落日群籁静。

    旌门较射罢,欹案挑灯永。

    书笈发缣缃,镜古惕深省。

    五年再西巡,仍此保阳境。

    民风讵臻淳,吏治难言整。

    束湿岂其可,玩愒滋为病(叶)。

    王道贵用中,次乃济宽猛。

    有志未逮焉,怀惭每耿耿

    关于诗人
    乾隆

    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  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 [175]  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  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