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大家 / 苏轼 / 苏轼所有的诗词

    满地春风扫落花,几番曾醉长官衙。

    诗成锦绣开胸臆,论极冰霜绕齿牙。

    别后与谁同把酒,客中无日不思家。

    田园知有儿孙委,早晚扁舟到海涯。

    直视无前气吐虹,五湖三岛在胸中。

    相逢莫怪不相揖,只见山僧不见公。

    竹西失却上方老,石塔还逢惠照师。

    我亦化身东海去,姓名莫遣世人知。

    江山岂不好,独游情易阑。

    但有相携人,何必素所欢。

    我欲访甘露,当途无闲官。

    二子旧不识,欣然肯联鞍。

    古郡山为城,层梯转朱栏。

    楼台断崖上,地窄天水宽。

    一览吞数州,山长江漫漫。

    却望大明寺,惟见烟中竿。

    很石卧庭下,穹窿如伏羱。

    缅怀卧龙公,挟策事琱钻。

    一谈收猘子,再说走老瞒。

    名高有余想,事往无留观。

    萧翁古铁镬,相对空团团。

    陂陀受百斛,积雨生微澜。

    泗水逸周鼎,渭城辞汉盘。

    山川失故态,怪此能独完。

    僧繇六化人,霓衣挂冰纨。

    隐见十二叠,观者疑夸谩。

    破板陆生画,青猊戏盘跚。

    上有二天人,挥手如翔鸾。

    笔墨虽欲尽,典刑垂不刊。

    赫赫赞皇公,英姿凛以寒。

    古柏亲手种,挺然谁敢干。

    枝撑云峰裂,根入石窟蟠。

    薙草得断碑,斩崖出金棺。

    瘗藏岂不牢,见伏理可叹。

    四雄皆龙虎,遗迹俨未刓。

    方其盛壮时,争夺肯少安。

    废兴属造物,迁逝谁控抟。

    况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难。

    古今共一轨,后世徒辛酸。

    聊兴广武叹,不待雍门弹。

    两鹤摧颓病不言,年来相继亦乘轩。

    误闻九奏聊飞舞,可得徘徊为啄吞。

    君家文律冠西京,旋筑诗坛按酒兵。

    袖手莫轻真将种,致师须得老门生。

    明朝郑伯降谁受,昨夜条侯壁已惊。

    従此醉翁天下乐,还应一举百觞倾。

    (文忠公赠苏、梅诗云:我亦愿助勇,鼓旗噪其旁。

    快哉天下乐,一酹宜百觞。)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群鲸贯铁索,背负横空霓。首摇翻雪江,尾插崩云溪。

    机牙任信缩,涨落随高低。辘轳卷巨绠,青蛟挂长堤。

    奔舟免狂触,脱筏防撞挤。一桥何足云,欢传广东西。

    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鱼龙亦惊逃,雷雹生马蹄。

    嗟此病涉久,公私困留稽。奸民食此险,出没如凫鹥。

    似卖失船壶,如去登楼梯。不知百年来,几人陨沙泥。

    岂知涛澜上,安若堂与闺。往来无晨夜,醉病休扶携。

    使君饮我言,妙割无牛鸡。不云二子劳,叹我捐腰犀。

    我亦寿使君,一言听扶藜。常当修未坏,勿使后噬脐。

    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

    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昔桥本千柱,挂湖如断霓。浮梁陷积淖,破板随奔溪。

    笑看远岸没,坐觉孤城低。聊因三农隙,稍进百步堤。

    炎州无坚植,潦水轻推挤。千年谁在者,铁柱罗浮西。

    独有石盐木,白蚁不敢跻。似开铜驼峰,如凿铁马蹄。

    岌岌类鞭石,山川非会稽。嗟我久阁笔,不书纸尾鹥。

    萧然无尺箠,欲构飞空梯。百夫下一杙,椓此百尺泥。

    探囊赖故侯,宝钱出金闺。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

    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似闻百岁前,海近湖有犀。

    那知陵谷变,枯渎生茭藜。后来勿忘今,冬涉水过脐。

    关于诗人
    苏轼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